體育版權“廝殺”慘烈 究竟能否撬動體育新消費?

從5年5億的NBA,到5年2.5億歐的西甲,再到2年27億的中超……體育產業版權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,哥是真切地體會到了這一股濃濃的戰場廝殺氣息。
在業內人士紛紛呼吁版權競爭要理性的同時,我們也不忍懷疑,巨頭先后搶灘體育版權,真的能夠喚醒新的消費市場嗎?C端(用戶)始終孱弱,真的是中國體育產業的宿命嗎?
1.版權競賽“白熱化”
騰訊手握5年NBA新媒體版權;PPTV的優質版權有西甲、UFC格斗等,獨家版權占全部的30%;樂視坐擁22個大項、280個小項賽事的版權,除英超、歐冠等最重要的版權外,還囤積了網球、高爾夫、自行車、馬拉松、馬術、冰雪項目等細分領域項目。
——這便是當下慘烈的體育版權戰場。
其實!體育版權學問很大!樂視體育于航曾表示,熱門賽事是競爭主戰場,而熱門版權和冷門版權在投資規模上差異很大,小眾賽事可用低廉的成本獲取,玩法也不盡相同。
聯賽獲得版權收入后,如何分配,調動俱樂部積極性改善球場,抓青少年培養,也是個問題。
PPTV體育總經理張迅則說,國外的定級聯賽在招標時,競標機構要陳述回收版權規劃,雙方是共贏共辱的,目前的版權競標有點過于瘋狂。在中國,高額版權投資究竟會起到刺激市場提升水平,還是完全相反的作用,需要時間觀察。
新英體育喻凌霄表示,目前的互聯網賽事版權競爭處于“非理性”階段。“真正的商業不是講故事,是算賬。目前中超版權成本甚至高于英超在中國的成本。”
喻凌霄呼吁,行業人士要清晰地看到版權惡性競爭帶來的商業風險。如同樓市泡沫會帶來整個金融系統性風險一樣,版權價格如果虛高,反作用力會回到行業本身,會對整個體育傳媒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帶來風險。
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翁飚分析,優質體育IP意味著用戶數和流量,視頻網站需要稀缺性賽事資源來提升業內影響力。在互聯網賽事直播消費市場開發方面,不能簡單地按照投入產出比計算,基于用戶和流量,會出現新的盈利模式,市場前景可觀。
2.付費收看是“必由之路”
張迅介紹,目前中國體育資訊平臺盈利模式大多是“版權分銷+廣告”,而終極的變現方式是付費收看,但國內受眾還沒有形成習慣。
這道盡了多少互聯網視頻的憂桑~ 其實付費市場形成,會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發展,于航也認為,為優質賽事內容付費已經被證明成功,“在中國不會有捷徑可以走。”圈哥也十分同意啊!
據于航表示,樂視體育正在嘗試付費+免費結合的做法,“付費雖不多,但至少保持50%的增長,除了付費觀賽,如高清、多屏互動、社群服務,以及點播等產品也要創新。會嘗試VR”,于航補充道。
在喻凌霄的話中我們了解到,中國消費群體還沒有形成版權消費習慣,沒意識到知識產權價值,我們的消費邏輯仍存在誤區。
其實對于視頻網站,廣告+贊助(或電商)的路子早已被證實走不通,聽哥一句勸,咱真的不能再虧下去了,新浪沒了有新英,NBA沒了騰訊接,新英沒了有樂視,再然后呢……我想看球啊!
3.版權市場是個需要呵護的寶寶
互聯網版權大戰讓傳統電視直播平臺深感危機,特別是央視爸爸!電視媒體在版權投資理念和力度上與新媒體平臺有較大差距,體育迷注意力正在從電視機轉向電腦和手機屏幕……
PPTV張迅認為,很難預測中國何時形成比較成熟的付費收看市場,這需要傳統電視臺與新媒體、新媒體機構之間達成共識,形成合理的版權市場布局。
于航則表示,雖然過去中超在多個新媒體平臺上播出,但轉播商與產品的關系其實很弱。“熱門賽事版權方面,我們盡量不做大規模分銷,希望把用戶留在自己的平臺上,預計兩年后嘗試全面收費。”
而更多業內人士呼吁,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,版權投資才能真正撬動體育消費新板塊。據喻凌霄反映,新英公司最頭疼的問題是網絡侵權,各種主播類網站,用各種手段來盜取信號進行違規直播。
因此,一方面我們在理性對待版權市場的同時,更應該樹立體育版權的法律意識,如果問一句——體育IP究竟是什么?恐怕大多數人都答不上來。
孱弱的中國C端體育用戶的形成,既有著歷史原因,也有著社會因素,在客觀存在的背景下,如何通過企業、社會的努力,改變人們對體育消費的觀念和習慣,便成了本篇文章寫作的初衷。
再聊回版權,我們必須要意識到,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并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,只有法律護航,行業才有持續的驅動力,自媒體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