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在中國諸多一二線城市,滑板已不僅是一項深受青少年歡迎的運動,更成為文化生態的一塊特色拼圖和一道別致的都市風景線,并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。
從雨后濕滑的杭州街頭到霓虹閃爍的北京商圈,中國滑板街頭巡回賽的賽場上,滑板與地面的碰撞聲不僅點燃觀眾的熱情,更串聯起一群滑板少年的熱愛與不羈。他們腳下躍動的,是一座城市的脈搏和氣息。
同時,街巡賽的賽道也成為滑手之間友誼生長的沃土。這正是這項賽事最大的魅力之一。
“街巡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選手之間的互相激勵。無論比賽結果如何,大家都會真誠地為對手的精彩動作鼓掌,這種氛圍讓我對街頭滑板的理解更深了一層。”來自山東的職業滑手馬梓涵說,他去年參加了兩場街巡賽。
去年的深圳站是郭嘉輝第一次參加街巡賽,在最后的大絕招對決中憑借bs smith大桿子和bs hurricane獲得第二名,以一分之差落后好朋友潘家杰,賽后兩人擁抱的畫面被觀眾稱為“街頭精神的完美注解”。他說 “滑板看起來是個人運動,但背后離不開一群人的互相較勁和扶持。和PJ(潘家杰)練同一個動作,他可能比我早兩天成功,這種‘不服輸’的刺激反而會逼著我加練到凌晨。”其實這種“較勁”的背后,是滑手彼此對技術的極致追求,更是對手的尊重。
在滑板圈,競爭與友誼從來不是對立面,是較勁與扶持的雙向奔赴。如今,郭嘉輝每天打磨動作細節,只為在新賽季與老對手再戰一場。
將2024年街巡賽的選手名冊展開,幾百個名字中流淌著一種無需多言的默契。這些滑手早已在一次次騰空、摔落與擊掌中,將彼此的面孔刻進自己滑板生涯的脈絡。
在街巡賽的賽場上,友誼跨越了年齡和資歷的界限。
去年的寧津站冠軍嚴政義表示,在街巡賽的賽場上大家大多互相都認識,他期待與“虎哥”同場競技,因為在過往的比賽中可以從虎哥身上學到很多技巧、線路優化以及練習心得。這種“亦敵亦師”的關系,也讓新生代滑手能夠迅速成長。
高語鶴作為2024年街巡賽未成年組的常勝將軍,他將潘家杰、郭嘉輝以及山東的滑手們視為榜樣。年僅10歲的他常被質疑“小孩做點簡單動作就好”,但他堅持“只要動作夠干凈,年齡從來不是擋箭牌”的原則,擊敗多名選手,場場躋身三甲。
無論是因為失誤相視一笑,還是用掌聲補全動作,都體現了滑手之間純潔的兄弟關系。正如賽事運營方負責人商娜說:“滑手在這里,每一次摔倒都將被友誼穩穩接住。”潘家杰坦言“街頭賽事和平時玩板不一樣,它是一群人共享高壓狀態,別的比賽比‘誰更標準’,街巡賽比‘誰更會搞事’而且比賽過程中我和現場其他選手沒有被圍擋隔開,無論大招結果如何都能第一時間收到真實的反饋”。開放、隨性的賽制在滑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:當有人摔倒時,第一個伸手的永遠是最近的對手。
2024街巡賽匯聚了四十多個城市的選手,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,這些熱愛街頭滑板的少年在賽場上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田佳興,這位兩度加冕的西安滑板選手在鎂光燈聚焦冠軍獎杯時,將視線投向廣東隊的運動員,謙遜地發出“廣東整體水平要比內陸城市高很多,厲害的滑手更多”的感嘆。而“大魔王”謝吉程用反腳動作將對手“逼到絕望”后,主動將練習心得分享給對手“把大目標切成每天能消化的小練習,比‘硬莽’有用多了”。來自福建的汪淇榕跟隨賽事的腳步縱貫南北,于廣州、深圳、北京、從化四大賽區鐫刻下屬于他的街頭印記,他回憶起深圳站,大灣區選手的實力讓他感到佩服,在賽場上遇到可敬的對手和同頻的摯友。
街巡賽的友誼超越了比賽本身并在競技中成長,通過共同的經歷和挑戰得到深化,成為連接不同城市和滑手的紐帶。2025街巡賽又將開啟,滑板撞擊地面的聲響在延續。
當少年們踩上滑板,他們會發現,那些被汗水與掌聲夯實的友誼,早已鋪就了一條看不見的軌道,通向更遼闊的遠方。
賽場上運動員無畏逐夢,場下“老朋友”中國人保的保障力量也不容忽視。“有人保,滑得好”,也滑得安心。
作為中國輪滑協會和中國滑板街頭巡回賽官方合作伙伴,中國人保沉浸式深度參與每一場街巡賽,以創新和綜合的保險解決方案全方位保障護航,并延展破圈半徑。在比賽現場,中國人保組織理賠人員入駐,開通賽事理賠服務綠色通道,提供現場理賠服務,組建志愿者服務團隊,用耐心細致的服務點亮現場。旗下產、壽、健和養老等子公司則八仙過海,通過多種形式與現場選手及觀眾展開互動,傳播安全運動理念,讓更多人在感受滑板的魅力的同時,了解更多保險知識。
無論是場上的真摯友情,還是場外的暖心保障,都值得被記錄、被講述。(許詩穎)